編輯:華研展覽來源: 發表時間:2019-11-01 08:36:07關注 次 | 查看所有評論
內容摘要: 前路漫漫,中國工業機器人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2020北京工業自動化展覽會為您解答……
前路漫漫,中國工業機器人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在中國的制造一線,由于勞動力短缺和人工費上升,自動化和IT(信息化技術)化已開始擴大。中國政府在高科技產業培育政策“中國制造2025”中,鼓勵企業在工廠引進機器人,推進產業升級,同時積極提高機器人的國產比率。在中國,目前機床等的需求下滑,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擴大。不過,核心零部件依賴日本制造等,國產化的推進還面臨很大障礙。
在借助工資低且豐富的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近年來勞動力短缺和人工費上漲加劇,產業升級成為緊迫的課題。政府在“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目標是普及采用機器人和IT的智能制造,同時將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3成以上提高至2025年的7成。
工業機器人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顯示,中國2013年超越日本,成為居世界第1位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現在的市場規模占到世界的3成以上。尤其是在汽車和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工廠不斷普及。
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經濟低迷,出現了推遲投資的趨勢,但中國每1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臺數是日本的3分之1,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人均生產效率在5年里達到2.6倍”,制造路由器等通信設備的上海劍橋科技的首席執行官(CEO)黃鋼這樣表示。2011年啟動工廠的自動化。在外形猶如人類的胳膊、能完成復雜動作的手臂型機器人排成排、長80米左右的完全無人化的生產線上,安裝了大量傳感器和攝像頭。為了產品順利傳送,引進了自動控制系統,形成了能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體制。
工業用品的中國調查公司睿工業(MIR)的統計顯示,2018年的智能制造投資規模比上年增加46%,達到696億元。接受補貼的項目與上年同為100件,但即使沒有政府支援,推進智能制造的案例超過達到上年2倍的1000件。
關于在制造一線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和機床的生產商,日本和歐洲的企業的存在感突出。睿工業統計顯示,在中國市場,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瑞士ABB等外資(不含中國企業旗下的德國庫卡)占到份額的6成以上。
在中國當地,僅對國外零部件進行組裝的企業很多,但當局不斷推出扶持政策,在最近10多年時間里,扶植出了一批新興企業。代表性案例是以中國科學院為母體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人在附近分擔工作的安全性高的協動機器人。熟悉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的小菅一弘教授認為,“性能媲美日歐企業”。
此外,還出現了面向中小工廠供應低價國產產品的企業。在金屬焊接用機器人領域,2014年成立的歡顏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作為國內企業擁有最大供貨量。該公司副總裁史宏偉充滿自信地表示每臺機器人的銷售價格不到外資企業的一半。為了降低成本,2019年在一部分零部件領域啟動了自主生產。
在機床領域,新面孔也在出現。在2家大型國有企業的經營陷入惡化的背景下,也有正在崛起的企業。其中之一,寶雞機床集團開發出了可用1臺完成復雜加工的五軸機床,而在這一領域一直是外資企業具有優勢。該公司負責人強調在技術方面外資有優勢,但在價格上有優勢。
機床
推進自動化的劍橋科技的工廠到處都是機床和機器人,基本處于無人狀態(上海市)
不過,雖說工業機器人是政府政策的重點,但獲得補貼、掌握有能力與外資展開競爭的技術的企業屬于少數。有專家認為,“和外資企業能在一定程度上競爭的中國當地工業機器人企業有30家左右”。
課題是缺乏感知機械臂位置的編碼器(encoder)與嵌入機器人關節的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術和讓多個機器人展開協作的經驗。在政府計劃中,針對核心零部件提出大膽的目標,表示將現在僅為2成左右的國產比率提高至7成。
睿工業的董事林廣樹認為技術上的壁壘還很高。雖然市場擴大將推動當地企業的供貨量增加,但在需要先進技術,面向汽車和電子產品的工業機器人領域具有優勢的外資企業的存在感依然突出,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即使到了2025年,與現在相比也將僅僅稍微提高。
2020第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工業自動化展覽會
16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Automation Exhibition, 2020
北京華研展覽有限公司 【總部】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南路65號融科創意中心1604
聯系人:王超 手 機:18201538890 同V
E-mail:2943032420@qq.com 在線QQ:2943032420
找展會信息,就上Vanzol.Com